网上有关“历史上吕尚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吕尚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吕尚 ,姜姓,吕氏,名尚,商末周初 军事 家,齐国开国君主。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 历史 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吕尚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吕尚的简介
吕尚(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吕尚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吕尚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 文化 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 政治 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吕尚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历史上吕尚的生平
吕尚,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
吕尚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吕尚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吕尚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 地理 、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相传吕尚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此即为?姜太公 钓鱼 ,愿者上钩?的来源。
吕尚72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吕尚,与吕尚谈论后姬昌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
有人说,吕尚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吕尚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有人说,吕尚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吕尚之名而召请他。吕尚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吕尚归周的 传说 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吕尚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吕尚的基本策略 。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 天下 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吕尚同写了《太誓》 。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暴虐到了极点,吕尚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吕尚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吕尚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吕尚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吕尚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第二天,姬发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历史上吕尚对后世的影响
吕尚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 故事 歌颂他。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吕尚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 科技 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
在唐宋以前,吕尚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吕尚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吕尚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吕尚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吕尚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太公前半生虽然为生计奔波,却是胸怀志,等待时机。
曾为赘婿
吕尚本姓姜,遇到文王后被尊为太公,所以叫“姜太公”,又因其封国姓吕,取名叫尚,故也称“吕尚”。
吕尚原是吕国国君的后裔,由于子孙繁衍,年代久远,吕尚这一家族逐渐衰落,成为庶民,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们家仅有东海边上的一间破旧茅草房,没有其他家业可以维持生活,因此,吕尚从小就在外流浪。
当他十几岁时,流浪到北面的齐国。为生活所迫,被一个老妇人招为夫婿,古代称为“赘婿”,是最被人看不起的。
吕尚当了赘婿,早起晚睡,做各种农活和家务,做得不好还要挨打受骂,最后还被赶了出来。
终日为生计奔波
在齐国入赘遭逐,吕尚就想到中原地区殷王朝的都城附近谋生。他先是在棘津(即今河南延津县东北)贩卖食品,充当小贩;又自我推荐到大户人家去做帮工,干些杂活。有时,在旅店当一名迎客的“合人”(即招待员)。饥一顿,饱一顿,生活仍无着落,他又跑到黄河的另一个渡口孟津(即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去贩卖饮食。当时兵荒马乱,人民穷困,做小贩仍难以糊口。他于是决心到商朝都城朝歌去闯一闯。
在朝歌城内,吕尚开始继续当小贩,贩卖各种货物。他走遍大街小巷,进行叫卖,但是仍像在棘津时一样,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好在他身强力壮,又学过一点手艺,经过自我介绍,便在屠宰牲口的市场当了一名杀猪宰羊的屠夫。
初见西伯昌
一天,听说任殷朝三公的西伯昌要来朝歌。吕尚早就知道西伯昌是周国的国君,为人讲仁义道德,善待有才能的贤士。因此,当西伯昌前来视察、走近他的摊位时,吕尚故意磨刀霍霍,发出屠宰的喊叫声。西伯昌见这位屠夫有些奇怪,便走到吕尚跟前,问他的情况。
吕尚如实回答,顺便还谈了当前的天下形势和治国的方针策略。吕尚的话虽然不多,但寓意深刻,一针见血,给西伯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伯昌觉得这位屠夫谈吐不凡,很想再深入谈谈,但市场上人多眼杂,他身为殷朝三公,不便细说,便匆匆告别。
在朝歌活动期间,吕尚开始涉足政界。他与归附文王的贤士散宜生、闳夭、南宫括等人多有来往。
散宜生等人发现吕尚的贤能,与他在一起饮酒畅叙,甚至欲拜吕尚为师。吕尚推辞不肯,四人遂约为朋友。
英雄无用武之地
吕尚对于殷纣的统治曾经有过幻想。他一度到殷朝宫廷中做过事,见殷纣暴虐无道,觉得这个人不会有好下场,就悄悄离去。吕尚还到过许多诸侯国家,游说其国君,以求施展自己的才能,但都没有遇到赏识他的知音。后来,吕尚又到了良国(今江苏邳州市北)。吕尚游说良国国君,这位国君胸无大志,只知享乐,吕尚与他话不投机,拌了几句嘴便遭到斥逐。
良国离吕尚的老家不远。经过几十年的奔波、流浪,吕尚年岁已大,觉得自己再不能有所作为,便回到东海之滨的老家,收拾一下自己的茅草房,拿起农具,在附近开了一片地,准备在这里安度晚年。
关于“历史上吕尚是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挽发成结]投稿,不代表秒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s80.net/ms/18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秒搜号的签约作者“挽发成结”!
希望本篇文章《历史上吕尚是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秒搜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历史上吕尚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吕尚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吕尚 ,姜姓,吕氏,名...